赤链蛇

Dinodon rufozonatum   Cantor
   

  75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背鳞平滑无棱;体黑褐色,有51-87+12-30个红色窄横斑;颊鳞常入眶。
描述依据标本 吉林磐石3雄1雌,辽宁宽甸、千山1雄1雌,河北白洋淀1雄1雌,北京2雄1幼,陕西汉中、周至1雄1雌,甘肃和政、徽县1雄2雌,四川金佛山、天全、广元、峨山、汉源、康定3雄5雌11幼,云南1雌,贵州赤水、仁怀、松桃、绥阳7雄7雌,安徽4雌,江苏无锡1雄2雌1幼,上海1雄1雌1幼,浙江温州、舟山、宁波、西天目山、义乌5雄6雌,江西南昌、井冈山4雄3雌4幼,福建崇安、闽候、福州、闽清、南平、政和、松溪、周宁13雄16雌2幼,广东6雄2雌,海南1幼,广西1雌,共49雄53雌21幼。
形态描述 头宽扁,头颈略能区分;眼小,瞳孔直立椭圆形。全长一般1000mm左右,最大全长雄性(1180+200) mm(浙江舟山),雌性(1197+215) mm(福建崇安)。
头背黑色,鳞缘红色,枕部有红色倒“V”字形斑,有时不明显;体背黑色,有51-
87+12-30个红色横斑,横斑间隔约2-4枚鳞,横斑宽度约占1-2枚鳞长,红色横斑在体侧最外第5或第6行背鳞处分叉达腹鳞,并杂以黑褐色散点斑;腹面灰黄色,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点斑。浙江宁波一号标本(SM745102)通身灰黑色,杂以灰白色点斑,无红色横斑。
颊鳞1,窄长,一般均入眶;眶前鳞1,仅江西南昌一号标本((SM 918)左侧为2;
眶后鳞2;前颞鳞2,偶为1或3,后颞鳞3或2,仅四川天全一号标本(CIB西0877)为
1;上唇鳞8, 2-3-3或3-2-3式,偶为7, 2-2-3式。背鳞19 (17, 20, 21)-17 (19)-15 (17)行,仅福建崇安一号标本(CIB6415925)体中段为21行,平滑,或仅在肛前中央几行微弱起棱;腹鳞具侧棱,雄性188-224,雌性184-222;肛鳞完整;尾下鳞雄性45-95对,雌性46-88对。
上颔齿6(7)-3-3,最后一组齿群最大。
半阴茎向后延伸到第12-13对尾下鳞处。

大小

全长一般1000mm左右,最大全长雄性(1180+200) mm(浙江舟山),雌性(1197+215) mm(福建崇安)。

生物学

我国分布广泛的一种无毒蛇。一般生活于丘陵、山地、平原、田野村
舍及水域附近。一般在11月下旬入蛰冬眠(安徽芜湖),翌年3月中旬出蛰。性较凶猛;
多于傍晚活动。以蛙、蟾蜍、蜥蜴、蛇、鱼、鼠等为食,亦能捕食小鸟。卵生,每次产
卵10余枚。
垂直分布:沿海低海拔地区至海拔1331 m(贵州清镇)。

生境信息

我国分布广泛的一种无毒蛇。一般生活于丘陵、山地、平原、田野村
舍及水域附近。一般在11月下旬入蛰冬眠(安徽芜湖),翌年3月中旬出蛰。性较凶猛;
多于傍晚活动。以蛙、蟾蜍、蜥蜴、蛇、鱼、鼠等为食,亦能捕食小鸟。卵生,每次产
卵10余枚。

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
河北、山西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、甘肃。